相关内容

收入差距悬殊的律师之间差在哪?

时间:2015-03-01 来源:知乎

什么直接决定了律师收入,学历、知识丰富度还是处事能力? 以下节选了来自国内知名问答社区——知乎的精彩回答,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决定律师收入的因素,第一是客户,第二是客户,第三是客户。

学历、外语能力、律所档次和机制、城市、人脉、勤奋程度都会影响收入,但归根结底收入差距还在客户上。目前来看,业务能力的权重实际并不高(业内经常能看到大公司用很烂的律师),但可能以后会提高。

律师如果能够拉到大客户,或者其小客户长成了大客户,几乎都会变成合伙人。反过来说,没有自己客户的合伙人,也还是在给其他合伙人打工。

有很多大客户(每年至少支付百万元以上的律师费)的合伙人,会成为律师中收入最高的那部分(这里不考虑自己做投资的律师)。至于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多顶级客户,因素就很多了,天时地利人和吧,有的是不可复制的。

无论中外,只有一小部分顶级律所能靠自身综合声誉而不是律师个人品牌拉到客户,而绝大部分客户都是冲着某位律师去的。因此要说律师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还是在特定客户群中的影响力,金融、房地产、知识产权、诉讼这些业务都都特别明显。

知友:匿名

我之前工作过的所,恰好有年收入分别为几千万、几百万、几十万的律师。这个问题其实很难有系统的答案,有非常多的因素可能造就了这种差距。我干脆就举几个例子来抛砖引玉吧。

年收入过千万的例子

A律师

北大法硕,本科学数学的,很难说他的数学基础对他做律师有何种帮助,但他确实头脑清醒,能迅速抓住问题本质,看到一个新法规能迅速理解立法意图,这种能力使他即使面对不熟悉的法律领域,也能对法律的规定作出准确的判断。他经常强调律师要做Solution Provider,而不是Problem Finder,这种理念要求律师既能深入探究法律,又要不拘泥于法律以更好地实现客户的商业目的,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实践的。

北京收入过千万的律师没有多少,他能达到这个层次,与他的勤奋也是分不开的。客户的邮件他总是能迅速回复,哪怕是在深夜,据他说他找到了一种高效的睡眠方法,将睡眠时间打散,可以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就能保持充分的精力。当然,我辈不能理解的是他认为工作是最大的乐趣……

他这个层次的律师已经不需要再去开拓了,回头客和客户介绍来的客户已经络绎不绝需要挑选了。能做到这一点除了能力,还有赖于人品过硬和会为人处事。

他是从专注于一个小的业务领域逐步扩大业务范围的,他专注的那个业务领域也“恰好”是市场需求迅速扩张的领域。

再补充一点,A律师每年让给别的律师做的案子有多少不得而知,但另一个与A律师同等层次的律师每年让给别人做的案子律师费就有一千多万。有句话叫“律师最大的客户是同行”,请诸君仔细体会。

B律师

B律师读书时把牛津词典能倒着背,其勤奋程度可见一斑。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低,远远没有到需要拼天分的程度,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他出身农村,勤奋使得他能够赴美读JD,而美国JD的经历使他在美国拥有了大量的人脉资源。

一个人所处的圈子,决定了这个人的高度。我们都想往上面的圈子挤,可是能否挤进去既要看我们是否有挤进去的渠道,更重要的是要看我们能为他人提供什么价值,我们是否值得信任。B律师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使得客户和潜在客户愿意信任他,愿意跟他建立紧密的私人关系。

年收入百万级的律师

C律师

这个层次的律师数量已经不少了,有的背靠大树(大律师或大客户)就轻松收入过百万,有的自己摸爬滚打殚精竭虑也能拿到这个收入。但一百多万似乎是个坎儿,能迈过去的不多。C律师是迈过这个坎的人。

C律师的师傅是某个领域的泰斗,泰斗逐渐隐退,少有的几个弟子就逐渐挑起了大梁。C律师专注的领域很小,小到这个领域的客户很难接受新的律师进来。C律师的路径有没有运气成分?当然有,他在年轻的时候就跟对了人(但方向可能并不是他主动选的)。如果您是刚毕业的学生,运气可能会决定您短时间的发展,但如果已经做了几年律师了还在随波逐流还在归罪于运气,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年收入几十万的律师

这个层次的律师就更多了,凡是能在律师行业坚持下去的,我相信都能达到这个收入水平。凡是一毕业就能进入好一点的律所的,也都能达到这个收入水平,顶级内所新人年收入都在二三十万,大部分外资所也能达到或超过这个水平。如何进到这些所,中国Bar是必须的吧,英语是必须的吧,LLM和美国Bar是加分的,事实上这些所每年收到的简历可以以万计,所有可量化的指标都可能成为实实在在的门槛,不可量化的如形象谈吐人格魅力也可能成为决定因素。

知乎:Kira Wang lawyer

首先介绍一下律所运营的分类吧。 律所的管理模式分为合伙制和公司制。其实在中国律所都是普通合伙,一部分所是特殊的普通合伙(即英美法中的有限责任合伙),这个分类只是他们管理模式的区别。公司制的律所管理模式仿效公司,有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新人进去不论团队拿的是固定薪水,所有人都是一样,比如金杜的起薪就是12k/月(美国llm高两千一月),方达15k,汉坤20k。奖金随着团队可能会有变化,但一般也就是2到3月工资。在金杜对实习生和新人实行律师池制度,即你进去之后是整个部门的员工,有需要的时候任何合伙人都可以找你去干活。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熟悉不同的合伙人和不同的业务,坏处一是疲于奔命,二是可能易学难精。而合伙制的律所,比如宇宙大所大成和盈科,你的薪酬、业务和发展前途都取决于你的团队。据我所知大成的起薪有2k一月的也有8k一月的,完全看你的合伙人给你开多少。总体来说,一线大所或者精品所,比如金杜君合中伦方达(以上为一线大所)汉坤海问(精品所)等基本都是公司制管理,这样对新人其实是最好的;但是合伙制如德恒、大成里面也有一些不错的合伙人,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推荐去前者。

在这些顶级所的薪水大致是这样:起薪以上已经说了,然后每高一年级大概涨十万;七年级左右的高级律师大概七八十万一年;刚升到合伙人级别的税后百万一年。金杜的合伙人是自然满点的,即使你一年能够做到4000万的业务,你也只能拿600万一年;剩下的给律所,然后会根据你的业绩算一个package,等你退休或者跳槽的时候补给你;中伦一级合伙人年创收都是千万以上,大概所里自己分配一半一半;二级合伙人500万以上。外所的话,本土化的薪水跟国内所差不多;一些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顶级所如Skadden,Sullivan Cromwell,Shearman Sterling,Kirkland Ellis,Simpson Thacher & Bartlett,Gibson Dunn这些是global pay的所,律助大概三万一个月,有了美国LLM+纽约bar的话在工作两-3年 8万一个月;JD起薪直接是8万一月。

然后是业务。你可以上金杜的网站看看现在国内顶级律所的业务包括哪些。金杜的业务很全,从公司、资本市场、知识产权(商标、著作权和专利)、商事诉讼、投融资、工程融资(project financing)、税法、反垄断、国际贸易、劳动法等,基本除了刑事诉讼、行政诉讼以外,涉及到了法律的各方面。律所业务的好坏是相对的,以前证券市场红火的时候大家都想到证券部去,后来随着大量律所不断压价进入ipo市场以及国内证券市场的长期熊市,ipo部门从高富帅向民工转变。其实各大非诉所的主攻业务都差不多,从私募、并购、ipo、信托、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融资、风投业务、银行业务、到反垄断、税法甚至劳动法等。另外,在顶级内所中,方达的私募和并购都是业内顶尖,而且合伙人的profile相对较好,很多NYU法学院的毕业生。

上面所提到的美国顶级所做知识产权的不多,知识产权国内做的最好的还是金杜和Baker Mckenzie。诉讼业务的话,以商事仲裁和知识产权居多。而专攻商事仲裁或者诉讼的代表是天同,起薪也到20k+/月、方达有三分之一的收入和人手也是做诉讼的。中伦这些每年上千万的大par,基本都是做资本市场的;金杜徐萍专攻并购,每年可以上到4000万;金杜宁宣凤做国际贸易,每年也可以到2000多万;当年奥运会的大多数合同就是她的团队在做。外所的话,主要还是做FDI,不过以前做inbound很好,现在已经开始不行了,开始做outbound,而skadden基本垄断了中国的us ipo市场;而Kirkland Ellis在国内的迅速崛起有可能动摇Skadden的垄断地位。其他如Baker Mckenzie这种已经本土化的美国所就跟金杜方达这种大所区别不大了。

这里稍微提一下外所和内所的工作方式。在一个典型的美国律师事务所,低年级律师(三年级以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法律研究,其实就是在资料库里查案例。不工作三年以上老板是不让你写交易文件的,更别说参与谈判和交易结构设计了。我一个在顶级华尔街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师姐,都已经是七八年级的律师了,写的每一个文件老板来亲自过目,用词都给修改。在这样的环境里,你的成长会很慢,因为你会很晚才会自己独立做一个项目,很晚才能接触到交易核心;但是你的基础打得很扎实,从法律检索、内部memo、公开发布的memo、法律意见、交易文本等慢慢来,会有很好的法律文书撰写功底。而我一个在国内一线所工作的同学,实习生的时候就开始改合同了,除了法律检索、电话咨询相关主管部门这些实习生必须要做的事情之外,谈判、尽职调查也在实习的时候就参与。顶级外所就像健身教练一样教你每一个动作慢慢来;而内所是直接把你推到海里吗游泳,能不能最终成长为弄潮儿其实自己的天分和运气成分很大。并且外所很难接触到客户,因为低年级律师主要都是在办公室里写东西,因此对人脉的积累远不如内所律师。

并且这两种所对风险的判断是不同的。由于美国法繁琐复杂,加上实行判例制度,很容易产生不一致的判例,因此美国律所对风险极其敏感,基本上实际发生概率可能只有百分之五的事项也会写在合同中,这样虽然可以提前提示和避免风险,但是不可避免会使得交易过程延长;和内所基本上可能只有实际发生概率到百分之20%以上的风险才会列出来。在中国,效率就是生命,timing就是一切,所以对于文本相比美国所篇幅也大量简化。这时候中国所律师的水平就很重要了。美国所可以把以往所有的风险全列出来,所有想到的条款一条一条谈好,而中国律师则更需要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对风险的敏感程度确定哪些应该写,哪些应该重点谈,哪些可以放弃。

另外美国所升合伙人极难,一般都要做associate十年以上甚至15年;而内所相对短。尤其是在一些顶级美所,如上文提到的Skadden、SS、ST&B等,必须要JD或者LLM+美国Bar+两到三年经验才能做associate,因此时间成本很长。根据调查,大所里最终能够升到的律师也就十分之一,因此很多时候要靠跳槽晋升。

我觉得新人最好从并购做起。美国长期排名第一的律所Wachtell Lipton Rosen & Katz就是并购之王。因为并购是公司业务里最复杂的交易,从谈判、交易结构的设计(直接并购、三角并购、资产收购、股份分割等)、意向书(letter of intent)和正式合同的撰写、尽职调查、保护交易制度的设计、反敌意并购的设计、税法以及反垄断法等方面都需要律师的参与。同时并购往往还涉及到发行新股作为交易对价或者要与之后的上市进行对接,因此对新人的锻炼很大。另外如果喜欢反垄断等专属领域的话,也可以深入钻研。做国际贸易和反垄断这些业务的中国律所和律师还不多,有一些所这部分也做得很不错,如锦天城的反倾销反补贴、天地合的反垄断业务等。

刑事诉讼的话,具体怎么样不太清楚,这一块水太混。但是田文昌大律师的收入是相当高的。

对于新人(仅指不拼爹的)要想进入这些顶级内外所,学历是最重要的。在律所的生态链中,“目标院校”高于其他。北京市场的目标院校指的是北大清华人大中国政法对外经贸五所法学院;其中北清人是全国所有市场的目标院校。上海市场的目标院校指的是交大复旦还有华政。不是说目标院校之外的学生没有机会,但这几所是律所如果审简历的话,一定会重点关注的几所院校。然后是英语要好,最好能够多看CISG,没事看看美国33年证券法、34年证券交易法、特拉华公司法的法条;当然法律基础也要扎实。对于想做资本市场业务或者除知识产权之外的非诉讼业务,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证券法一定要学好。

多认识人。要多认识专业能力强、业内名气大、职业经历丰富的律师。律师的很多技能都是knowhow,很难通过法学院教育或者上课来传授。多听这些人讲感悟、经验,可以少走弯路。

如果可能的话,工作几年要出国读书。现在国内律师有美国LLM学位+纽约州律师资格的越来越多。在律所的生态链中,国内名校法本+T14 jd是最顶端;名校本+美国T14LLM次之;仅仅是本科不太够用。注意这个T14 LLM不包括伯克利为了坑钱开的那个summer school性质的professional track和乔治城那个1年语言项目+一年法学院的两年LLM项目。这两个虽然都是前十四的法学院开的项目,但是录取标准显著低于正常要求。

在律所,要主动工作;经常熬夜加班很重要;要能够符合timing;要听合伙人的话,也要对律所的发展有一定的关注。这就是你进去之后的事情了。

源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587240

© 2014 wangshunxin.com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100491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