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律智星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来源、作者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律师谈案中,很多客户表面客气,未必真想委托。如何快速识别客户真实意图?我总结出3个可量化的观察维度,辅以具体话术和动作,帮你把“感觉”变成可复制的策略。
一、通过行为特征判断客户委托意愿
律师谈案过程中,别听他说什么,看他做什么。
1、看时间成本
基本的判断标准:面谈时的配合度
低意愿客户:约见面推三阻四,要么是“不好意思,在开会”,要么是“明天上午我已经有其他安排了”。一次两次可以理解,三次四次就说明他的态度了。
高意愿客户:主动协调时间,甚至愿意周末到律所。
话术验证示例:
“王总,您周四下午3点或周五上午10点方便?我们当面把证据清单理清楚。”
若客户连具体时间都不愿敲定,委托概率通常低于30%。
2、看行动成本
基本的判断标准:看客户对律师诊断案情的配合度
低意愿客户:比如当你需要一些客户没带的资料时,客户回复“那些资料我回头找找”,然后不主动联系律师。当你电话中要求客户来时,带上什么证据时,客户没带。
高意愿客户:比如当你要求客户说说与对方当事人的聊天内容时,客户当场打开手机让你观看聊天记录;当你询问客户的损失时,客户现场计算损失金额。
验证话术示例:
“您把和对方的微信记录导出成PDF,我助理现在教您操作?”
愿配合的客户,委托意愿超过70%。
3、看客户问什么内容
基本判断标准:客户主动询问案件细节带来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低意愿客户:泛泛咨询基础法律知识的客户可能暂无明确委托需求;
高意愿客户:深入询问案件细节的法律风险、胜诉可能性、处理周期等具体问题(如“这个案子需要准备哪些证据?”),表明其对委托律师有较高期待。
验证话术示例:
“刚才提到的××细节,比较关键,你再回忆一下,说说具体情况?”
如果客户对你问的细节问题,支支吾吾,说明客户还没有对你建立基本信任。
4、看费用讨论深度
判断标准:客户是否主动询价并讨论费用支付方案
低意愿客户:只问“大概多少钱”,回避支付方式讨论。
高意愿客户:主动要求拆分费用结构,甚至协商分期付款方案。
验证策略:
抛出选择题:“律师费有三种方案,第一种,收费××元,包括××;第二种,收费××元,包括××;第三种,收费××元,包括××。您倾向哪种?”
若客户追问“每一种方案的具体服务内容和节点”,委托意愿提升至80%。
5、看跟进频率
判断标准:首轮谈案后,客户的跟进和相应速度
低意愿客户:律师不联系就杳无音讯。
高意愿客户:三天内反复确认“立案需要多长时间”“证据原件携带清单”等。
锁定动作:
主动设置任务测试:“我周三前把补充材料清单发您,周四下午我们通个电话核对?”
准时响应的客户,72小时内签约率达65%。
注意:反复沟通同一案件的客户,往往处于决策阶段,需进一步进行专业解答增强其信任感。
二、通过沟通内容识别客户核心需求
1、关注律师的专业背景与案例经验
询问律师是否处理过同类案件(如“你们做过类似诈骗案件吗?”)的客户,通常对律师能力有明确要求,属于高意向客户。
2、表达对案件结果的迫切性
例如刑事案件家属强调“希望尽快取保”或经济纠纷客户提出“必须追回欠款”,这类诉求明确的客户更可能委托。
3、试探律师对案件风险的把控能力
频繁询问“这个案子有多大把握?”的客户,实际在评估律师能否提供可靠解决方案,此时需结合案件事实客观分析,避免过度承诺。
三、通过场景化策略验证客户委托意愿
1、设置分阶段服务试探意向
谈案过程中,律师可提出“先签订前期委托调查协议”“前期离婚调解协议”或“付费法律意见书”,若客户接受小额付费服务,表明其已进入委托决策阶段。
2、案例对比与差异化需求
谈案中,当律师向客户展示检索到的同类案例和自己办理的成功案例时(博主在多篇谈案文章中说过,案例是谈案的必须工具),客户详细询问,并关注律师的差异化服务时,表明客户正在感知律师的专业价值并进一步确认律师的能力,通常具有较高委托意愿。
3、观察客户对流程的配合度
例如要求客户签署《谈话笔录》或填写《案件信息表》,配合度高的客户往往委托意愿更强
最后,博主提醒:警惕低意愿客户的典型表现
· 回避付费话题:反复强调“先看结果再付费”或要求“风险代理”但拒绝前期成本投入。
· 过度依赖免费咨询:多次以不同问题咨询却无签约行动,可能属于“白嫖型”客户。
· 态度模糊拖延:对律师提出的签约建议回应如“再考虑一下”“和家人商量”,但无后续反馈。
总之,律师在谈案中,要综合客户的行为、沟通内容和决策场景,动态评估当事人的委托意愿,优先服务那些需求明确、认可专业价值且具备付费能力的客户。对于意向模糊的客户,可通过提供限时免费咨询报告或案例摘要,促使其进入决策阶段,从而优化谈案效率并降低无效咨询损耗。